水泥混凝土在高溫條件下施工易產生的問題
一、水泥強度不達標的原因!
材料本身原因
水泥混凝土原料中,水泥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水泥與水形成水泥漿,包裹在骨料表面并填充其空隙,在硬化前起到潤滑作用,硬化后則將骨料膠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堅實的整體。水泥能否把骨料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是決定水泥混凝土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F在常用的主要是硅酸鹽水泥,其性能也主要由其主成份的主要礦物性能決定的。水泥從開始攪拌到形成堅硬的水泥石,是一個連續、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人為劃分為凝結和硬化兩個過程,影響水泥凝結硬化的因素主要有溫度和濕度。
養護不到位
水泥與水反應形成水化物,很快水泥顆粒周圍的溶液成為水化物的過飽和溶液,析出水化硅酸鈣凝膠、水化硫鋁酸鈣等水化產物包裹在水泥顆料表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生水化物增多,使水化物膜層增厚,顆粒間的空隙逐漸縮小,凝結成多孔的空間網絡。隨著水化的不斷進行,固態的水化物不斷增多,顆粒間的接觸點不斷增加,使結構更加密實,強度也相應提高。但是夏季氣溫高,能達到水泥硬化的要求,但同時水分蒸發很快,新澆筑的混凝土中水泥和水的水化反應還沒有充分進行,水份就已經沒有了,水泥的強度不能增長,混凝土的強度也就得不到保證。
夏季氣溫高水分散失快,在新澆筑的混凝土凝結時間短。如果在日常養護時不能及時進行養護,一定會對混凝土后期的強度增長造成影響。
混凝土的養護
夏季澆筑混凝土尤其要注意養護。如養護不及時,將會造成
混凝土強度降低或表面出現塑性收縮裂縫等病害。澆筑完畢后必須加強對混凝土的養護。
3.1養護時間應選在修整作業完成后或混凝土初凝后立即進行養護。在其表面覆蓋潮濕的覆蓋
層,給混凝土的進一步水化創造適當的條件,以促進行混凝土強度的繼續增長。
3.2優先采用蓄水養護方法,連續養護。
在混凝土澆筑后的1~2d,應保證混凝土處于充分濕潤狀態。當溫度高于15℃時,頭3d內白天每隔1~2h澆水一次,夜間至少澆水3次以上,以后則可酌情減少。在干燥的氣候條件下,或在干熱風的天氣中,應適當增加澆水次數。根據不同水泥品種和有無外加劑嚴格養護時間。一般情況下普通水泥無外加劑的情況下最少養護7d,有外加劑的情況下應養護14d。
3.3對于大面積的板類工程,采用養護劑養護是較為實用方便的。
白色養護劑所形成的薄膜還能反射太陽光,降低熱量吸收,抑制混凝土的溫升。因此,可在養護劑中摻些白色顏料。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夏季水泥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病害都是可以通過采取一些措施避免的。只要科學分析認真施工就一定能夠修建出高質量的水泥混凝土工程。